让非遗“破圈”丨西安鼓乐在“融合”“触网”中守正创新
新华社西安7月30日电(记者蔡馨逸)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里,舞台剧《鼓》展现西安鼓乐之美,赢得观众掌声阵阵;互联网上,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的直播间里,身着唐代服饰的乐师们演奏原汁原味的唐代宫廷燕乐,吸引海内外网友观看点赞。传承千年的西安鼓乐,如今正借助文旅融合和互联网传播焕发新的生机。
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正在直播演出。(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西安鼓乐兴盛于唐代,流传在以唐都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2006年,西安鼓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留存下来的西安鼓乐百年老社只有六家,东仓鼓乐社就是其中一家。
“东仓鼓乐社在明清时为隶属皇家粮仓的官办鼓乐社,在一代代老艺人口传心授下延续西安鼓乐的香火,又靠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理念传承至今。”东仓鼓乐社主管齐兴峰说。
随着老艺人相继谢世,东仓鼓乐社曾一度面临传承危机。2004年,在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组织下,乐社打破西安鼓乐千余年来“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招收了百余名学徒,包吃包住,免费学艺。经过两年的学习,最终有18人坚持了下来。
2006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东仓鼓乐社进入大唐芙蓉园驻场演出。千年鼓乐再次在大唐皇家园林为八方来客奏响。然而,一套完整的坐乐形式的演奏最少需要90分钟,观众很难有耐心听完。只有创新编排才能让西安鼓乐真正“活”起来。
2021年大年初一,一场融合了西安鼓乐、仿唐乐舞和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唐代宫廷燕乐舞台剧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的剧场里上演。
“鼓,是时间送给人的礼物,击鼓之人被叫作鼓师,鼓师的使命就是把这份礼物一代代传下去……”舞台上,老者沧桑的话音落下,一个来自大唐长安的少年历经考验成长为一代鼓师的故事徐徐展开。
舞台剧《鼓》的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联排完,我们所有演员都哭了。这部剧讲的就是我们在场的每个人、也是历代乐手和西安鼓乐的故事。”东仓鼓乐社乐手刘奇说。《鼓》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安鼓乐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的要义,和乐手们传承鼓乐的精神。
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台艺术的《鼓》抓住了观众的心,在今年春节、五一等假期,一天四场演出场场爆满。
可就在前两年,受到疫情影响,现场演出时常取消,东仓鼓乐社再次陷入困境。不少乐手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兼职送外卖、干代驾。“排练时明显感觉大家精气神不如从前了,得想办法改变。”齐兴峰说,就在这时,抖音直播给了他启发。
做好演出造型、拿上乐器、架起手机,2022年4月东仓鼓乐社开始在互联网上开辟“第二舞台”。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第二场直播时的同时在线人数就达到了3800人。
“我们沿用的是中国古老的记谱方式——工尺谱,靠的是老艺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每场直播中,除了表演乐曲,乐手们还要向观众介绍西安鼓乐的历史传承、记谱方式等,让更多人认识这门古老的艺术。
经过一年多时间,东仓鼓乐社在抖音平台上收获了75万粉丝,有近6000万人观看过东仓鼓乐社的直播,去年全网播放量达到4.2亿。观众的喜爱给了乐手们信心。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想要发展,就需要守正创新。”齐兴峰说,随着粉丝增加,他们开始在直播中增加传统乐曲,没想到观看数据也很不错,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入门。西安鼓乐在互联网平台上扎下了根,有了生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