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门:警惕打着国家机关旗号的骗局
(资料图片)
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一些自称为‘国家补短板强弱项领导小组’等不明组织和个人,假借县城建设等名义发布不实信息,甚至组织线上会议宣扬相关行骗言论”,对此郑重声明:没有相关机构也从未组织过相关活动,引起社会关注。
通过国家发改委官网搜索可以发现,近年来类似声明就有10余份,其中有人冒充“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统一大市场规划司特派专员”,有人冒充“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名义在地方开展活动,有人开展各类形式的有偿培训,还有人冒用公章组织推广活动,等等。从声明的内容来看,行骗的方式如出一辙,大多先捏造一个莫须有的部门,然后以名头唬人加上利益诱人,对市场秩序、相关工作秩序造成干扰。按照刑法,此种行径或涉嫌招摇撞骗,或涉嫌诈骗,屡次出现不禁让人直呼“胆大妄为,必须严惩”。
此外,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多部门也曾发布类似辟谣声明,纵观这些案例,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骗子多选择向基层下手。无非主打一个信息不对称,普通企业、干部群众对于国家机关单位内部情况不够了解,从而被钻了空子。但事实上,类似骗局并不难识破,通过官方网站、权威人士等可靠途径多方交叉求证,自然可以验明真伪。之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屡次下场“打假”,恐怕离不开“当局者迷”四个字。
一是骗局紧贴国家政策,提高了伪装度。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统一大市场建设,均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政策走向,被骗子作为由头之后,再加上精心策划、编造谎言,让一些基层干部一时真假莫辨。例如,“能够帮助每个市县获得10亿—100亿元政府补贴资金”“作为特例列入补短板强弱项名单并解决资金短缺”等骗术,更是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诱惑力。
二是一些基层干部的不良心态和“软肋”被拿捏。部分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再加上往往“投鼠忌器”,即便受骗也担心生出负面舆情而不敢声张,更是给了骗子可乘之机。据《半月谈》此前统计,2017年和2018年,每年全国有200多起案件与“产业扶贫”相关,2019年猛增至近1400起;以“扶贫项目”“伪造”为关键词检索基层法院一审判决书,结果涉及29个省区市,并且2018年以来案件数量快速增长。
按照反诈部门的分析,“动机迫切”“爱冒险”“缺乏辨别能力”的群体更易上当受骗。对这类打着国家机关旗号的骗局,普通群众要睁大眼睛、保持警惕,不可盲目轻信。而基层干部谨防上当受骗,最关键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头脑清醒,把浮躁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与此同时,若真遇到这样的骗局也不能“敢怒不敢言”,要敢于站出来戳穿,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举报案件线索,不能让更多人被忽悠。(刘艳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