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一具尸体18000元,一周捞70具尸体,捞尸人叫苦:真没挣啥钱
“18000实在太贵了,我们真是掏不出来啊!”
(资料图片)
2015年12月3日,刚给大儿子办完婚礼的邓钢明,就接到了小儿子邓树超在金沙江跳水自尽的消息。
本想让儿子早日入土为安,可18000的打捞费却难住了邓钢明夫妻俩。不得已,他们二人来到了派出所,想请警察与打捞队协商一下,看能不能把打捞费降下来一些。
消息一出,“挟尸要价”这四个字又上了一次热搜,而“捞尸人”这个职业,也再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01
为邓钢明夫妻俩打捞小儿子尸体的是杨玉海,他与几个人组成了一个民间捞尸队。
当邓钢明夫妻俩找到杨玉海,杨玉海的开价是18000,可邓钢明只想给1200元。双方谈了3天,邓钢明一直在向杨玉海说家里的困难,最终,杨玉海把捞尸的价格压了8000。
这期间,邓钢明儿子的尸体,也一直在水里浸泡着。
可这8000块钱,邓钢明也拿不出来。
万不得已,邓钢明找到了派出所,请警察同志帮忙议价。后来,在警方的协调下,杨玉海答应以5400元为邓钢明打捞儿子的尸体。
而这件事,也一度上了热搜。网友们指责杨玉海“赚死人钱”“挟尸要价”。
杨玉海回应,当时参与捞尸的一共有9个人,分到每个人手里每人也就是几百块钱,哪来的天价。
他干这行几十年了,曾打捞过上百具尸体,从来没与家属发生过纠纷。
而杨玉海的行为,也让人们想起了2009年在长江边上发生的那件著名的事件——英雄救人牺牲后被挟尸要价。
2009年,一张名片《挟尸要价》的照片横空出世,获得我国摄影界最高荣誉——金镜头奖。照片在引发网友热议的同时,也将捞尸人这个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2009年10月24日下午,3个大学生为了救溺水的小孩,跳入了江中,久久没有出来。
他们的同伴隐隐感到害怕,便四处央求会水的渔民,去救救自己的同学。
当时,有着多年捞尸经验的王守海,正在村里玩牌,就听到陈兴在喊他:“别玩了,江边有大学生落水了,快去救人!”
王守海听后,火速赶了出去,拿上特制的钩子就上了渔船。
王守海乘船进入江面,用钩子在江里捞了半天,才捞上来一具尸体,就在他拖着尸体往回返的时候,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那边是“荆江市长江水上打捞公司”的老板陈波,他指挥王守海,每人12000,不付钱就不给捞。
王守海接到电话后,拖着尸体足足在江面上停留了半个小时,才又开始了打捞工作。
而这一幕,恰好被记者拍到,并发了出来。
一时间,人们纷纷指责王守海见利忘义,因为见不到钱,就拒绝把尸体拉上岸,况且,遇难的还是英雄,怎么能挣英雄的钱呢?
几天之后,这张照片继续在网上发酵,媒体也纷纷报道了王守海“挟尸要价”的消息,就连王守海的儿子也给他打来电话,询问是怎么回事。
他不明白,一辈子不争不抢的老好人父亲,怎么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
王守海觉得自己挺冤,他相当于给陈波打工,只听老板的话。当时,是陈波让他暂停打捞,等钱到位了再说。
具体到陈波和三名大学生的学校怎么谈的价钱,中间出现了什么状况,王守海当时并不知道,他莫名其妙就背了个“见死不救”的锅。
他说,这次打捞,他实际上只拿到了530块钱,其中还包括30块钱的钩子钱,另外还有同时参与打捞的人,每人也只分得了500元。
而当他知道那几具尸体是英雄后,还把500块钱捐了出来。
至于被人们质疑的那张照片,王守海穿着白衬衫,牵着尸体与老师、学生谈价,这纯属媒体自己的解读。
一般情况下,在打捞作业时,是要由两只船共同完成的。尸体被打捞上来后,为了避免再次滑落,要迅速地用绳子拴住手脚,再慢慢引到岸边。而王守海当时正在指挥一同参与的捞尸人,要他们配合着把尸体打捞上岸。
在捞尸行业,还有个“尸不沾船”的行规,因为大部分人都觉得尸体晦气,王守海也不能把尸体放在船上,只能先拖到岸边。
另外,由于尸体在水里泡后,体重就会上升,多的时候会高达200多斤。早些年,这么重的尸体放在小木船上,很容易引起翻船事故。
因此,从王守海第一次打捞尸体时就知道——尸体不能上船。
这一系列正常的操作,却被不明真相的媒体,解读为对英雄的不尊重。后来,还在长江大学负责宣传工作的李玉泉部长的解释下,王守海才被“平反”。
不光是王守海,大部分捞尸人在做这件事时,都不会漫天要价。
02
今年已经70多岁的陈喜阳,是武汉长江边上一名资深的捞尸人,他从事这行当已经有40多年了。
20世纪80年代初,陈喜阳在江边闲逛。突然,一名老人上前拦住了他问:“你愿意跟我们一起打捞尸体吗?这可是积德行善的好事,还能挣点外快。”
或许是“积德行善”四个字打动了他,陈喜阳竟然答应和这位老人一起学习打捞尸体。
在与老人的相处中,陈喜阳得知,这名老人姓丁,是民间慈善机构“培心善堂”的传承人。
在武汉民间,一直有“浪尸漂,停阳逻”的传说,也就是从长江上游漂下来的尸体,很多都会停留在阳逻。
清道光年间,阳逻人雷朝鼎、雷朝辅成立了“培心善堂”,雇佣周边水性好的渔民,对尸体进行打捞,仅1913—1918年,培心善堂就打捞尸体1100多具,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57年……
听了老丁讲培心善堂的故事,陈喜阳也对这份职业多了一份理解,“积德行善”这四个字也成了他的职业信念。
与所有从事与尸体打交道的人一样,当陈喜阳第一次去打捞尸体,看到已经肿胀得看不出人形,还散发出阵阵恶臭的尸体时,陈喜阳没忍住,一下子就吐了出来。
可一想到这具难闻的尸体是对家属最后的安慰时,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几十年过去了,陈喜阳的捞尸技术早已炉火纯青。
2010年7月,20多岁的小刘在长江里游泳,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了。小刘的父母知道后悲痛欲绝,在寻找了几天无果后,便找到了陈喜阳。
陈喜阳看着哭红了眼的刘父刘母,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带着打捞工具在江面上找了两天,才找到了小刘的尸体。
事后,小刘的父母为了答谢陈喜阳,还给送了一笔感谢费。
陈喜阳说,他在这行干了几十年,真没有把挣钱放在第一位,咱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落叶归根,他既然有这个技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2013年,陈喜阳在发现江面有了一具浮尸,他打捞上来之后,根据经验判断出了这具尸体的死亡时间,并将尸体送到了殡仪馆。
恰好,这具尸体的儿女正在发疯一样找自己已经失踪父亲,在接到殡仪馆的认领通知后,孩子们火速赶到现场,并与尸体进行了DNA比对,检测结果显示,这名死者正是这家的父亲老李。
见到老李的尸体后,家属们激动地对陈喜阳说:“您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没有您,我们就见不到父亲的最后一面。”说完,他们主动掏出1000元感谢陈喜阳。
很多人都认为,干这一行的人不多,还不是想要多少钱,家属就得给多少?
可陈喜阳说,他干这行几十年,不是为了钱,也从来没有主动和家属要过钱,现在派出所找他打捞尸体,会给他400块钱的酬劳,前些年才100、200,有时候家属为了感激他,会另外再给他一些,但最多也就是1000多,并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离谱。
既然王守海、陈喜阳都是良心打捞,那么,2008年的“挟尸要价”中间又有什么内幕呢?
03
在长江黄河流域,经常有人溺水身亡,家属们为了找到尸体,求爷爷告奶奶,而陈波正是看中了捞尸背后的巨大商机,才成立了“荆州长江水上打捞公司”。
说是打捞公司,其实只是皮包公司,陈波自己也不会捞尸,但他的哥哥陈兴会,陈兴还有一帮会捞尸的朋友。就这样,陈兴和他的朋友们,就成了陈波的临时雇员。
陈波知道,当家中有人溺水后,家属在巨大的悲痛面前,只想赶紧把尸体找到,多少钱都不是事。
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陈波才狮子大张口,对家属开出了天价捞尸费。
不过,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这次三名大学生落水事件,也扒开了陈波公司的黑幕,陈波本人也被公安部门以敲诈勒索罪依法拘留15天。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很生气,怎么能任由黑心老板,来赚这种昧良心的钱呢?难道官方没有正规的打捞队吗?
有,但真的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极少。
陈松是名专业的捞尸人,也 重庆市江北区朝阳河打捞队唯一的队员。说起这支打捞队,还是有点历史的,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了,隶属于民政部门。
陈松刚加入打捞队时,共有三个人。现在,只有他还坚守着,另外两个人觉得船上条件艰苦,又挣不到什么钱,都上岸找别的营生去了。
陈松自从进入打捞队以来,就过着以船为家的日子,平日里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叫“小黄”的土狗。
没有尸体的日子,陈松要么坐在船头,看着江水起起落落,要么靠着看电视剧打发时间。
到了夏天,溺水的人多了,陈松也变得忙碌起来。
2000年,重庆下大暴雨,陈松也创下了一周之内,打捞了70具尸体的记录。然而,尸体打捞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活。
为了能让家属们看到尸体后不至于伤心过度,陈松打捞上尸体后,还会对他们进行清理,才会把它们交给家属。
他说,这是对死者的尊重。
与陈喜阳、王守海一样,陈松的收入也并不高,他是计件拿钱。每打捞上一具尸体,民政部门会给他500块钱的补助,有家属认领的,大部分家属也会主动和陈松协商,给他一笔辛苦费。
陈松也是草根出身,从来不会对家属开天价,一般家庭只收500块钱,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也就是1、2千块钱。
冬天,江面上的浮尸少,陈松有时一两个月都没有收入。不过,在陈松眼里,赚钱并不是第一位的。
他当捞尸人,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积德行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他把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对于被媒体曝光的“天价捞尸费”,朴实的陈松并不认同,在他看来,这种行为与敲诈无疑。
但,从法律层面看,这种行为会被认定为敲诈吗?
04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教师、律师蒋健曾也对杨玉海的行为提出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杨玉海扣留尸体,向家属要18000的捞尸费,这种行为虽不是很道德,但也没有构成法律上的敲诈勒索犯罪。
因为,捞尸行业本身存在很大风险,又是人们眼中“晦气”行当,就连保险公司都不给他们上保险,因此,渔民可以对捞尸提出收费。
只是,捞尸的价格应该怎么定,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捞尸人对家属的收费,也是凭良心。
不过,对于捞尸人来说,甚至捞尸行业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并不是收费问题,而是后继无人的问题。
现在,年轻一点的捞尸人,都40多岁了,由于常年与尸体打交道,身上的尸臭早已根深蒂固,洗也洗不掉。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看着前辈们普通的收入、不体面的外表,大都不愿从事这个行当。
尽管个别如陈波一样的人,让捞尸人这个行业出现了一些乱象,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捞尸人也是普通人,他们也需要养家糊口,我们也没有必要将捞尸人圣人化。
也许,当捞尸行业也与其他行业一样,有了一套完整的规则制度,人们对捞尸人,也就没那么多的偏见和争议了。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话题。现在,入殓师、遗容整理师都已成为一个职业,其实,捞尸人也一样,他们给了死者尊严,理应被尊重。
毕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参考资料】《被指挟尸要价的打捞队长:捞尸30年一直被感谢》来源:手机央广网
《长江阳逻段最后的捞尸人:30年打捞起400多具遗体》来源:央视网
《法媒走访长江捞尸人:最多一周打捞过70具尸体》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何夜无梦
标签: